一 防水混凝土結構裂縫、滲水
1 混凝土裂縫、滲水
1.1 設計
1) 設計中應充分考慮地下水、地表水和毛細管水對結構的作用,以及由于人為因素而引起的周圍水文地質變化的影響確定設防高度。
2) 地下室墻板宜優先采用變形鋼筋,配筋應細而密,網片鋼筋間距應≤150mm,分布宜均勻;水分分布鋼筋設置在豎向鋼筋外側。對水平斷面較大變化處,宜增設抗裂鋼筋。
3) 地下結構用混凝土,應采用防水混凝土;自防水混凝土設計時,應采取預防混凝土收縮的措施。
4) 結構設計時,應根據平面形狀、荷載、地區變化等合理設置后澆帶和變形縫。
5) 設計圖中,應注明或繪制加強帶、后澆帶、變形縫和施工縫等構造詳圖。
1.2 材料
防水混凝土摻入的外加劑摻合料應按規范復試符合要求后使用,其摻量應經試驗確定。
1.3 施工
1) 澆筑混凝土前,應考慮混凝土內外溫差的影響,采取適當的措施。
2) 防水混凝土結構內部設置的各種鋼筋或綁扎的低碳鋼絲不應接觸模板。固定模板而穿過的螺栓應加焊止水環。拆模后,將留下的凹槽封堵密實,并在迎水面涂刷防水涂料。
3) 采用預拌混凝土,其質量指標應在合同條款中明確,施工時應加強現場監控力度,安排專人檢測混凝土的坍落度,其和易性應滿足要求。
4) 混凝土采用分層澆筑,泵送混凝土每層厚度宜為500-700mm,插入式振動器分層搗固,板面應用平板振動器振搗,排除泌水,進行二次收漿壓實。
5) 防水混凝土水平構件表面覆蓋塑料薄膜或雙層草袋澆水養護,豎向構件宜采用噴涂養護液進行養護,養護時間不少于14d。
2 變形縫滲、漏水
2.1 設計
1) 地下工程的變形縫宜設置在結構截面的突變處、地面荷載的懸殊段和地質明顯不同的地方。
2) 地下工程宜減少變形縫。當必須設置時,應根據該地下水壓、水質、防水等級、地基和結構變形情況,選擇合適的構造形式和材料。
2.2材料
當地下水壓大于0.03Mpa,環境溫度在50℃以下,且不受強氧化劑作用,變形量較大時,可采用埋入式止水帶和表面附貼式橡膠止水帶相結合的防水形式,變形縫內還可嵌止水條止水;對環境溫度高于50℃外的變形縫,可采用2mm厚的紫銅片或3mm厚不銹鋼等金屬止水帶;有油類侵蝕的地方,可選用相應的耐油橡膠止水帶或塑料止水帶;無水壓的地下工程,可用卷材防水層防水。
2.3 施工
1) 地下工程在施工過程中,應保持地下水位低于防水混凝土500mm以上,并應排除地下水。
2) 金屬止水帶宜折邊,連接接頭應滿焊、焊縫嚴密。
3) 用木絲板和麻絲或聚氯乙烯泡沫塑料板作填縫材料時,隨砌隨填,木絲板和麻絲應經瀝青浸濕。
4) 埋入式橡膠或塑料止水帶施工時,嚴禁在止水帶的中心圓圓環處穿孔,應埋設在變形縫橫截面的中部,木絲板應對準圓環中心。止水帶接長時,其接頭應銼成斜坡,毛面搭接,并用相應的膠粘劑粘結牢固。金屬止水帶接頭應采用相應的焊條仔細滿焊。
5) 采用膨脹止水帶嵌縫,止水帶必須具有緩脹性能,使用時,應防止先期受水浸泡膨脹。
6) 表面附貼式橡膠止水帶的兩邊,填防水油膏密封。金屬止水帶壓鐵上下應鋪墊橡膠墊條或石棉水泥布,以防滲漏。
3 后澆帶部位滲漏、漏水
3.1 設計
1) 后澆帶部位應采取加強防水措施,并有構造詳圖。
2) 后澆帶混凝土應采取抗裂措施。
3) 后澆帶縫處應采取防水措施。
3.2 施工
1) 底板、頂板不宜留施工縫,底拱、頂拱不宜留縱向施工縫。
2) 墻體不應留垂直施工縫。墻體水平施工縫不應留在剪力與彎矩處或底板與側墻交接處,應留在高出底板不小于300mm的墻體上。
3) 后澆帶施工縫澆筑混凝土前,應將其表面浮漿和雜物清除,并鑿到密實混凝土,再鋪設去石水泥砂漿。澆筑混凝土時,先澆水濕潤,再及時澆灌混凝土,并振搗密實。
4) 后澆帶混凝土應進行養護。
二 柔性防水層空鼓、裂縫、滲漏水
1 設計
1.1 應選用耐久性和延伸性好的防水卷材或防水涂料作地下柔性防水層,且柔性防水層應設置在迎水面。
1.2 柔性防水層的基層宜采用1∶2.5水泥砂漿找平。
2 施工
2.1 找平層表面應清理干凈、干燥,如有污物、油漬等,應洗刷干凈,曬干后方可施工。
2.2 柔性防水層施工期間,地下水位應降至墊層300mm以下。
2.3 柔性防水層前,先涂刷基層處理劑,卷材宜采用滿貼法鋪貼,確保鋪貼嚴密;防水材料應薄涂多遍成活。
2.4 柔性防水層的施工還應符合相關規范和操作規程的要求。
2.5 柔性防水層施工完畢后,應采取可靠的保護措施。 |